今日竹山网消息 7月25日,全县第十一期“村书记讲故事”活动在得胜镇举行,得胜镇圣水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师利波以《茶叶兴村,产业富民》为题授课,分享党建引领茶叶产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经验做法。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、周边乡镇产业发展重点村党支部书记、得胜镇镇村干部等70余人参加活动。
圣水村坐落于得胜镇西北部,下辖6个村民小组,共597户1816人,党员43名,辖区有生态高效茶园3000亩,是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、湖北省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该村以党建为引领,深耕茶叶产业,走出了一条“茶叶兴村、产业富民”的乡村振兴路。
强化党建引领,找准产业发展方向。一是科学研判,精准定位产业方向。立足村情实际,深入调研分析,科学论证茶叶种植的可行性,摒弃“一哄而上”的盲目尝试,找准了符合自身禀赋的特色产业——茶产业,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二是建强堡垒,凝聚党群攻坚合力。面对群众疑虑与风险担忧,村“两委”班子率先垂范、团结一心,以数据对比、三项承诺化解村民顾虑,村干部带头领办茶园,以行动示范带动群众跟进,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三是实干笃行,创新举措破解难题。不惧挫折,以务实举措化解发展瓶颈,初期以茶园套种花生实现“以短养长”,快速见效提振信心;中期自筹资金建设加工车间,解决鲜叶加工难题;面对销售困境,主动寻求与知名茶场合作,即使连续三年亏损也坚决保障茶农即时收益,稳住了产业根基,最终赢得群众信任和市场转机。
夯实基地建设,筑牢产业发展根基。一是抢抓机遇扩规模。依托党建引领,从最初300亩样板茶园扩展至3000亩,以点带面带动全镇建成3.8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,实现规模化发展。二是完善设施强保障。镇党委争取资金1500余万元,建设产业路30公里、架设轨道机29台、覆盖喷灌1500亩,破解“肩挑背扛”难题,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。三是精细管护提品质。通过农技培训、党员示范户传经、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,强化茶园精细管护,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,筑牢产业发展基本盘。
培育龙头企业,助力产业提质增效。一是引进龙头强带动。镇党委主动招商,引进星梦、竺山红等龙头企业,村党支部1周内完成360亩茶园流转和28亩征地,保障企业顺利投产。二是整合品牌塑优势。2019年建立茶叶“产业联盟”,整合30余个商标,推行“六统一”标准(统一茶园管护、统一鲜叶采摘标准、统一鲜叶收购价格、统一茶叶制作标准、统一包装标识、统一市场营销),打造“圣水村”区域公用品牌。三是拓展市场促增收。镇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新疆、重庆、浙江等地及海外拓展市场,厚植营商环境,推动茶叶产品效益持续提升。村“两委”成员带头成立茶业公司,带动3名干部稳定务工增收,带动500余户村民发展大叶茶,每亩茶园在原有基础上增收3000元。
延伸产业链条,创新驱动价值提升。一是建强组织聚合力。2022年成立“党建 茶叶产业链”党委,构建“1 15 n”组织架构,促进支部、企业、合作社、茶农协同发展。二是多元开发拓品类。借鉴外地经验发展大宗茶,建成年产500吨生产线,实现夏秋茶全利用,产品远销中亚、东南亚;联合高校研发红茶醋饮料等深加工产品,拓展茶食品、茶日用品等品类。
聚焦群众增收,绘就村强民富新篇。一是联农带农促增收。通过“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”模式,流转茶园3000余亩,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,带动茶农增收。二是三产融合添活力。打造“四季茶旅”品牌,开发采茶体验、茶文化节等项目,延伸产业链,增加产业附加值。三是共享成果促振兴。村集体用增收改善基础设施,如今茶农人均年收入超2.5万元,90%农户住新房,80%家庭有私家车,实现“产业兴、村庄美、农民富”的振兴图景。(伍润、陈晨、阮班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