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竹山网消息 清晨七点半,竹山县潘口乡便民服务大厅的玻璃门还没解锁,户籍民警牛艳丽已经攥着一串钥匙站在台阶下。她的帆布包侧袋里露出半截红色记号笔,在光线下泛着温暖的光泽。那是给老年人填写表格时特意准备的—— 笔尖比普通型号粗三倍。
晨光里的特殊“订单”
“牛警官,80岁的官大妈行动不便,能麻烦您上门采集身份证照片吗?” 该乡悬鼓洲村村干部的电话里带着焦急。牛艳丽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地址,把便携式相机和背景布塞进随身包。
推开张大妈家的防盗门,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。老人因年纪较大,视线模糊,腿脚也不便利,无法办理第三代社保卡。“大娘别急,咱们先理理头发。” 牛艳丽从包里掏出小梳子,轻轻拨开老人额前凌乱的白发。她发现老人衣领歪斜,又帮她系好纽扣,“这样拍照才精神”。
“笑一笑,大娘您年轻时肯定是美女。” 她半开玩笑地说着,手指快速按下快门。半个钟头的忙碌结束时,老人激动地重复着“谢谢”。
正午的“加时服务”
午后一点,户籍窗口前的队伍渐渐缩短。刚要喝口水的牛艳丽看到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人冲进来:“警官,我下午三点的火车,能加急办临时身份证吗?”
正在整理档案的牛艳丽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,引导他到自助拍照机前。“领带歪了 —— 对,稍微抬下巴 —— 很好!” 她像化妆师般细心指导,又小跑着帮他打印回执单。当年轻人拿着临时身份证冲向门口时,她突然喊住他:“路上注意安全,身份证办好了会寄到你住的地方。”
这样的“加时服务” 对牛艳丽来说已是常态。她的办公桌上贴着张特殊的时间表:上午提前半小时开门,午休时段留一个窗口,下午延迟一小时下班。“很多打工族只能趁午休来办事,咱们多待一会儿,他们就不用请假了。”
暮色中的“解铃人”
“这户口迁不了,我孩子明年咋上学啊?” 傍晚五点,一位母亲带着哭腔的诉求打破了大厅的宁静。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购房合同,因开发商未及时备案导致户口迁移受阻。
牛艳丽请她坐下,泡了杯热茶递过去。仔细查看材料后,她拨通了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电话:“能不能特事特办?孩子上学耽误不得……” 经过四十分钟的协调,终于争取到三天内优先办理的承诺。当这位母亲破涕为笑时,牛艳丽的手机显示已是晚上七点。
暮色漫进户籍大厅时,最后一位办事群众握着崭新的户口簿反复道谢。牛艳丽目送对方走出玻璃门,转身开始整理台面:把歪斜的“一次性告知清单” 展板扶正,给印泥盒添了些红油,又将那支红色记号笔别回包侧 ——
这个1.2 米宽的户籍窗口,牛艳丽已经坚守了十七年。她常说:“群众来办事,怀揣的都是过日子的盼头。咱们多一分耐心,他们就多一分温暖。” 玻璃窗外,城市的霓虹灯渐次亮起,映照著她伏案整理档案的身影,在夜色里勾勒出一道温暖的轮廓。(张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