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竹山网消息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中,擂鼓镇西河村以创新为笔,以实践为墨,搭建起乡贤共治、村民议事、事事顺说事三大特色平台,绘就出一幅多元参与、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画卷。
“乡贤是村里的‘活宝贝’,他们用乡愁纽带连起内外资源,为家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”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向继明感慨道。在乡村建设的战场上,乡贤们主动扛起责任担当:师雄、柏元东等乡贤出资出力修建“乡贤小路”,像一条温暖的纽带,让孩子们上学的路不再泥泞;师利民捐建的白鹭书院,不仅是村民汲取知识的“充电站”,更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“精神祠堂”。众多乡贤身体力行,带着技术、资金和理念回到家乡,投工投劳参与乡村改造,让西河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。
在村级治理的细枝末节处,乡贤们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。暑假期间,师雄建立的奇趣手工坊成了留守儿童的快乐天地,孩子们在这里学手艺、交朋友,笑容格外灿烂;石义华主动腾出空闲房间打造的“老友之家”,成了村里老人的“幸福驿站”,棋盘上的对弈、茶桌边的闲谈,让晚年生活暖意融融。
公益事业领域更少不了乡贤们的身影。师雄组建的志愿服务队,常年活跃在守水护水、环境整治一线,用脚步丈量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;退休教师师光志发挥专长,开设免费绘画课堂,让墨香飘进寻常百姓家;“调解能手”石义华建立的“义华释理站”,成功化解多起邻里纠纷,用情理法守护着乡村的和谐安宁。
“以前村里事是干部说了算,现在我们自己定规矩、评好坏,干事劲头更足了!”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。西河村在各院落成立村民理事会,将议事桌搬到群众家门口的“议事小院”,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。
通过群众自评制定的村规民约,字字句句都透着乡土气息,“红白喜事不攀比”“房前屋后要整洁”等条款接地气、易执行,成了村民共同遵守的“行为指南”。每月开展的“门前三包”环境卫生评比,采用实地检查、现场打分的方式,让“比学赶超”的氛围在村里悄然兴起,村民们主动清扫庭院、打理花草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红黑榜公示制度更让先进者受表彰、后进者知奋进,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。如今的议事小院,已成为集民意表达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于一体的“治理枢纽”,让每一份声音都能被倾听,每一份建议都能有回应。
“有事找说事室,准能解决!”这是西河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村里吸纳法律顾问、乡贤能人、退休干部等24人组建说事室人才库,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、类型精准选派“调解专家”,实现专业人办专业事。无论是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矛盾,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“药方”。
“三访”制度的严格执行,让服务群众的脚步更扎实。驻村干部每周一固定接访,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;定期入户下访,主动排查潜在矛盾隐患;对已处理事项跟踪回访,确保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”。从问题发现、受理、调解到反馈、回访,形成的闭环管理机制,让矛盾纠纷“小事不出组,大事不出村”。如今的事事顺说事室,早已不是简单的调解场所,更成了群众信赖的“解忧杂货铺”,用真心真情为村民驱散愁云。
从乡贤返乡助力到村民主动参与,从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到乡风文明渐成风尚,西河村以三大平台为支点,撬动了基层治理的“大变革”。西河村正以鲜活的实践证明——当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,当群众的智慧充分涌流,乡村振兴的基石必将更加稳固。(彭晓宇)